Wednesday, December 31, 2014

力不从心



     力不从心

几个老家伙在一处喝早茶,谈论的话题很多,当谈到很多事情都力不从心时,大家都哀叹不已,为自己失去的光辉年华而哀伤!



首先是记忆力。很多过去的人、物,老家伙都只有一个概括性的记忆而已,详细的情况根本无法追忆万一。我常常与一位中学时代的同学通电话,他常常说:“我前几天遇见那个那个,谈起那件什么什么事。”遇见谁,谈到什么事,他绝对无法交待清楚。所以与他通电话根本是白费时间。



我总觉得,六十岁时还能做很多事情,过了七十,能做的事情大概减半,因此,我总是对比我年轻的朋友说,趁着你现在还年轻,要吃、要做、要玩都应该赶快进行,迟了就没机会了。我现在觉得很幸运,因为每天接送我的孙辈上学放学我都从不误事。再过一些时候能否如此?如今还很难肯定。以我几年来的进展推断,大概还能“使用”好几年。



我退休之后,22年来,到中国旅游了16次,其他的欧美国家我也去过,总没有像中国那样,有去过还想再去的念头。这可能我自己的思想比较老旧、保守之故,不识时务。到中国旅游,我有一种好似嫁出去的女儿重回娘家的欢愉感。旅游的景点,历史上发生过什么大事,都能勾起一幕幕回忆,还不致错乱或张冠李戴。譬如:到了西安,唐朝唐明王和杨贵妃的韵事及近代史上蒋介石与张学良的“西安事变”事件都能清晰记得。时过境迁,但,目睹现场情景,无不玩味无穷。



回头再谈谈力不从心的事。譬如阅读方面。中学时代就开始阅读巴金的激流三部曲:雾、雨、电;爱情三部曲:家、春、秋等等著作。此外冰心的作品以及五四以来的许多作家的作品也读过不少;此外,也涉及明清的著名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等。欧美的著名小说也涉猎过,不过,我不大喜欢阅读欧美的小说,可能是文化背景不同的关系。



然而,这些年,我很少再有兴头阅读小说了,这就是力不从心的明证。一些议论时政、追述近代史事件的书籍倒还看了些。譬如评论和追忆文革的书籍倒读了好几本。



近日来,每天阅报,除了阅读重大的国际新闻、中国新闻外,也重点阅读我国有关华社,尤其是有关华教的新闻。譬如:如今很热门有关叶新田邹寿汉等人牵涉在内的关中事件及统考的课题等消息,我是每则必读的。我立场鲜明,不会遮遮掩掩,表明自己的立场;我绝不讳言我是挺叶邹的。历史将会给正派的人物记功;给走错路的人严正批评。虽然不致给与汪精卫这等人的“名号”,但对他们的评语绝不会好到那里去!



我们这一辈人,活到七老八十,见过华教的风风雨雨,知道很多花招和陷阱。稍一不慎,就会“再回头已百年身”了,千万不能行差踏错。所以,关中事件要特别注意其前因后果、是是非非。老年人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而已,还能贡献出什么力量?当年轻人问起时,向他们点出某些危险的苗头,是老年人应有的责任,这可让正义力量增大,打击牛鬼蛇神的锐气。千万不能让邪气歪论成为野火愈烧愈旺。



201511日稿)

Thursday, December 25, 2014

家乡仁丹公立母校董事会大厦开幕记盛



家乡仁丹公立学校母校董事会大厦开幕记盛
………………………………..
家乡仁丹地处北霹雳与泰国交界的一个山区,如果不是因为19551228日那一场轰动全国的华玲会谈,国人都不知道仁丹在哪里?当年参与和谈的马共秘书长陈平的团队就是从仁丹的山区走出来前往华玲参与会谈的。当时马来亚联合邦和谈团由首席部长东姑母阿杜拉曼及陈祯禄与大卫马绍尔領導,而马共团队就由总书记陈平与陈田和拉昔迈丁(Rashid Maidin )赴会。不过很遗憾,由于当时政府无法接受马共不用投降字眼等的要求,和谈以破裂告终。

  仁丹虽是一个小山镇,但,那个地方的华裔先贤却有独到的眼光,远在1921年左右,就在当地设立教育后辈子弟的教育机构。母校仁丹公立学校就是他们为文化播种的珍贵产物。
母校的董事们,在董事长赖庆源的领导下,最近又创立了历史。他们在仁丹的大街上建立一所三层楼的属于自己的宏伟大厦------董事会大厦。这是本邦华教史上少有的事项-----董事会有自己的大厦。

这件事不但反映出我仁丹校友的特殊爱校精神,也体现出我华文教育的基本功能-----饮水思源、知恩图报。

这座董事会大厦,建筑费及其他设备,耗资50万令吉。

大厦选定在2014126日晨早十时30分举行开幕礼,受邀的嘉宾有全国董事联合会总会主席叶星田博士,公立母校董事、现任全体教职员、校友及当地的热爱华教人士及居民,场面热闹。当天晚上还在民众会堂举行晚宴及第十二届全马校友联谊宴会。

联谊宴有母校同学表演的精彩节目及校友呈献的歌唱节目。母校学生表演的节目都是由非华裔学生担纲演出,这是无可避免的事情。由于仁丹的华裔居民大量出外谋生,如今所剩已经寥寥无几了。不过,这些非华裔学生,穿上华族服装,跳起华族舞蹈来,也有板有眼。我想这也是外族同胞学习我华族文化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吧!

母校如今仅有30名学生,其中马来族9人、印度族9人、华族8人及泰族4人。当地华人为了生计都迁移到外地谋生,逐生活而居无可非议。在我返回家乡仁丹的路上,经过的许多小市镇亦不例外,华裔居民也非常稀少。可见这现象不仅在仁丹如此而已。这些小市镇包括了打划、居邦、华玲。

我深深的钦佩赖庆源董事长及许多董事(都是校友),他们之中,很多都不居住在仁丹,然而他们的却感念乡情,为母校出钱出力。不必提出钱,单是开会一项就够头痛了。由于各人居住的市镇不同,要开会那天,个个都得由不同的市镇准时赶到仁丹的开会现场,这一项就够难倒许多人了。然而,这些董事们不怕艰辛劳苦都能做到了。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佩服和赞赏吗?

回去家乡参与盛会,当然希望遇见当年的老同学,我所能见到的,仅有李树权、廖显昌、廖显达、廖显仲、吴福麟、梁恩荣、廖彩福、黄凤祥、彭锦开、张来芬及张吉能姐弟俩等几位而已。其他的,有的已不在了,有的迁移外地谋生,没回来参与盛会。

当天,我也拿着相机拍照,除了为自己留下一点纪念,也可以寄几张给身在中国却非常关心家乡仁丹的叶瑞安同学。他比我高几个年级,在家乡时彼此几乎没有来往过,但是,如今联络上了,却无比的亲切。我必须寄给几张给他,以解他思乡之情!

母校拥有这么热心的董事,又有一个强大的教师阵容,实在是一个发展的好时机。硬体设备方面的设置和添置,在赖董事长的领导下,绝对没有问题;在年少有为、干劲十足的胡庆俊校长带动下,和学识渊博、谆谆善诱的全体教师的配合下,为母校的小同学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好机遇,可惜,在现实的环境中,这种种优良条件没有被好好利用,令人徒呼奈何!语云: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谨把希望寄托在未来的岁月吧!

当晚出席联谊宴会的共有600多人,宴席开60多桌,但百分之八十都是外地返回去参与的校友及家眷。

世事变幻很难逆料,希望有一天,环境及周遭环境有所改变,家乡仁丹能够重新兴旺起来!

20141210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