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y 8, 2013

同学聚会谈移民

         同学聚会谈移民
       #文:江枫      

离开中学毕业半个世纪以上的叙旧会,同学们都很重视,一来是珍惜有机会与旧同学相聚,聊聊别后各人的际遇;二来是好让其他同学见到自己,显示
自己依然健在,在人生这场寿命战争中,成功闯过了好几关。

参与的同学不单止是本国同学,也包括移居外国的同学。国内同学对于移民国外同学的生活,特别感到兴趣频频发问,国外同学不厌其烦地详细讲述。

问起他们为什么移居国外,一位加拿大的同学说:“在马来西亚是OVERSEAS CHINESE,移居外国也是OVERSEAS CHINESE, 没有什么不妥。生活在外国心灵比较安宁,心理比较没有这么烦,[1]这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对这样的意见,当然也有持不同看法的,于是大家都各抒己见。

其中一位同学的说法很有参考价值。他说:“移居欧美国家生活条件必定比较好,精神上也没有那么烦,这是大家公认的。不过,我认为也有所失。正如你刚才说的,你坚持在家里和孩子讲华语,所以你的孩子都能以华语和你们沟通,不过,书写方面你也承认失败了;至于深层的中华文化层面孩子们是无法窥探到,遑论学习。这方面不是你们没尽责任,而是当地环境的局限。可是,更加严峻的是,到了你的孙子这一代,你也投降了。”

大家对于这样的述说没有多大意见的分歧。另外一位同学补充说:“其实,这是价值观问题。譬如说,你认为生活上过得适意、内心没这么烦、没有受到许许多多不合理的条例所限制,减少许许多多看不顺眼骂三字经的次数。因此,很多人就偏重这方面的价值而义无反顾的移民去了;可是,有些人的看法,或者说他们的价值观稍微不同,他们有一种坚持,他们认为,此地虽然很多很恼人的不平等的现象,但是,还有留下来的价值,就是我们还可以聚族而居,还可以学习母语、还可以保留自己的文化、过我们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每天依然可以生活在自己的文化氛围里。因此,他们就坚持不移民。”

“对啦!各有各的看法和坚持。说价值观不同因而有不同的决定而作出不同的行动,是非常正确的。”一位同学这么表示了他的看法。

我在一边没出声,静静的思考。我觉得价值观决定了行动的看法是对的。譬如一位黄姓老朋友,80年代就是为了让孩子有机会受到更为良好的教育,将自己当讲师的工作辞掉,带着妻子(一位中学教师)孩子投奔澳洲去了。孩子本来打算到澳洲读医科的,可是到了澳洲,观念有了变化,觉得在澳洲这个进步国家读其他科系也一样吃香、一样有出路、一样有地位,也就没有念医了;他们夫妇俩当然也找到适意的工作做,生活的确是比这边写意、畅快。不过,最近消息传来,他的妻子却得了老年痴呆症。他的妻子是他的学生,比他年轻整十岁,患上这症后似乎是早了一些。我没有说他要是不移民妻子就不致这么早患上这种症候的意思。不过,内心总免不了有一种想法,是不是那边的环境,日常生活中缺少(比较少)知己朋友交往,精神郁闷加速这种疾病的早来?

当然,这些都是臆度而已,没有科学根据。不过,无论如何,我对于移居国外,失去了中国文化、日常生活中缺少了华人的习俗、缺少了那种过过华人节日的欢愉,总有一种得不偿失的感觉,也许这是错误的想法。也许,我这个人吃古不化、思想太过老旧有以致之。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大概指的就是那么一回事。

我不禁想起了“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1949年留美的钱学森立志要回国效劳新中国,美国政府为了“不让虎添翼”,百般阻挠钱学森回国。美国起先监视他、后来索性拘捕他、千方百计折磨他,就是要强逼他放弃回国的念头。可是钱学森一心向往祖国。许多朋友劝导他,对他说他是科学家,科学是没有国籍的,留在美国做研究工作还不是一样吗?又说,中国落后,回去可能连研究的场所都没有,也欠缺科研的仪器。可是,钱学森说:“科学没有国籍,科学家有。”

他坚持不懈的回国斗争,最终于195581日,中美洲日内瓦的大使级级谈判中,中国以释放被中方捕获的11名美国飞行员,换得了钱学森一家人胜利回国。

钱学森说得对,科学家是有国籍的。你看,50年代的韩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半岛与美国正面交锋,美国利用犀利的武器,杀了多少中国军人,这些犀利武器,有没有滞美的中国科学家的智慧结晶?无意间“助桀为虐”、“为虎作伥”,良心上可不好过!

201358日稿)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